教師簡介
周漾沂教授為臺大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學士、臺大法律研究所刑事法組碩士、德國波昂大學法學博士。自2011年8月開始於本校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實體法,特別是關於刑法基礎理論與刑法哲學部分。教授科目有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刑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刑法學進階、最近刑事判決研究、德文法學名著選讀等。曾獲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博士生暨年輕學者獎學金、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現兼任臺灣大學副學務長。
期刊論文
期刊或專書論文名稱 | 出版日期 | 論文頁數 | 期刊或專書名稱 |
---|---|---|---|
論環境法益概念 | 2025-03 | 443-454 | 臺灣刑事法新世紀脈動:何賴傑教授六秩晉五榮退祝賀論文集 |
犯罪論回顧 | 2024-11 | 3-19 | 法律學研究成果回顧與社會影響性(下)2001-2020 |
加重結果犯之結果關聯性:以傷害致死罪為中心 | 2024-08 | 6-20 | 月旦法學雜誌第351期 |
法概念、法益與刑事立法 | 2024-05 | 6-18 | 月旦法學雜誌第348期 |
論未了未遂中止之成立可能性 | 2024-02 | 70-87 | 月旦法學雜誌第345期 |
2022年刑事法實務發展回顧 | 2023-11 | 1299-1326 | 臺大法學論叢第52期特刊 |
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作為溝通犯:法益論述與解釋策略 | 2023-06 | 65-84 | 月旦法學雜誌第336期 |
「環境刑法之總論與各論:論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的身分犯」會議綜述 | 2021-11 | 1-12 | 月旦知識庫實務研討第11期 |
煽惑犯罪與政治言論:重新思索刑法第153條第1款之限縮解釋策略 | 2021-09 | 140-154 | 月旦法學雜誌第316期 |
正當防衛之法理基礎及成立界線:以法權原則為論述起點 | 2019-09 | 1123-1278 | 臺大法學論叢第48卷第3期(TSSCI) |
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 | 2019-03 | 161-210 | 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9期(TSSCI) |
未遂犯之可罰性基礎及著手實行概念:風險輸出理論的建構與運用 | 2018-03 | 405-489 | 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1期(TSSCI) |
反思信賴原則的理論基礎 |
2018-01 | 51-62 | 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 |
2016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與抽象危險犯 |
2017-11 | 1465-1491 | 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特刊 |
對賄賂罪保護法益的反思 | 2017-06 | 112-120 | 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 |
財產犯罪中的持有概念:社會性歸屬的證立與運用 | 2017-03 | 269-338 | 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第1期(TSSCI) |
刑罰的自我目的性:重新證立絕對刑罰理論 | 2016-12 | 279-346 | 政大法學評論第147期(TSSCI) |
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 | 2014-12 | 1469-1532 | 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TSSCI) |
刑法上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 |
2014-12 |
87-130 |
科技法學評論第11卷第2期 |
故意犯之主觀歸責範圍—簡評「馬面案」相關判決 |
2014-09 |
58-71 |
月旦法學雜誌第232期 |
「刑事法判決研究會」討論綜述 |
2014-09 |
72-79 |
月旦法學雜誌第232期 |
重新建構刑法上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 |
2014-03 |
209-269 |
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1期(TSSCI) |
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 |
2014-03 |
169-243 |
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TSSCI) |
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 |
2013-12 |
209-260 |
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TSSCI) |
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 |
2012-09 |
981-1053 |
臺大法學論叢第第41卷第3期(TSSCI) |
論攻擊性緊急避難之定位 |
2012-03 |
403-453 |
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1期(TSSCI) |
對敵人刑法的批判(譯著) |
2011-02 |
63-74 |
法學新論第28期 |
論「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之處罰理由 |
2008-12 |
347-389 |
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TSSCI) |
論刑法第五十七條量刑要素之基礎 |
2004-06 |
95-116 |
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3期 |
研討會論文
研討會論文名稱 | 出版日期 | 論文頁數 |
---|---|---|
評論監督過失概念 | 2017 | |
對賄賂罪保護法益的反思 | 2016 | |
刑法上的持有概念 | 2015 | |
刑罰的自我目的性:重新證立絕對刑罰理論 | 2015 | |
刑法上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 | 2014 | |
故意犯之主觀歸責範圍──簡評「馬面案」相關判決 | 2014 | |
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 | 2014 | |
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一個容許風險的替代方案 | 2012 | |
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 | 2012 |
專書
專書名稱 | 出版日期 |
---|---|
德國刑法典(合譯),元照出版社。 | 2019-07-01 |
預備犯之正當性(Zur Legitimität von Vorbereitungsdelikten),德國波昂大學博士論文,Nomos出版社。 | 2011-08-01 |
被害人自陷風險對於行為人不法之作用,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 2005-07-01 |
教師計畫
計畫類別 | 計劃名稱 | 起始日期 | 結束日期 | 職稱 | 備註 |
---|---|---|---|---|---|
國立臺灣大學 | 中止未遂之法理基礎及成立要件 | 2019-01-01 | 2019-12-31 | 主持人 | |
國立臺灣大學 | 建構犯罪論取向的刑罰裁量理論 | 2019-01-01 | 2019-12-31 | 主持人 | |
國立臺灣大學 | 中止未遂之法理基礎及成立要件 | 2018-06-01 | 2018-12-31 | 主持人 | |
國立臺灣大學 | 建構犯罪論取向的刑罰裁量理論 | 2018-01-01 | 2018-12-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建構犯罪論取向的刑罰裁量理論 | 2017-08-01 | 2020-07-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法治國刑法中自由與安全的衝突與調和—以刑罰前置化之正當性為中心 | 2015-08-01 | 2017-10-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建:從客觀歸責返回主觀歸責的嘗試 | 2014-08-01 | 2015-07-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全球化趨勢下的刑事程序法與刑事司法互助法 | 2014-06-01 | 2015-05-31 | 共同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刑罰的自我目的性:重新探索絕對刑罰理論的意義與價值 | 2013-08-01 | 2014-07-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重構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風險管轄原則的證立與運用 | 2012-08-01 | 2013-07-31 | 主持人 | |
科技部(原國科會)案件 | 刑法中的自由主義與父權主義──自我危害行為之規制的正當性問題 | 2012-03-01 | 2013-01-31 | 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