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9月23日「魚線的盡頭」電影放映及座談會圓滿落幕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中心(PLES)暨去年公開播映「盧貝松之搶救地球」這部關懷地球的環境鉅片後,於2010年9月23日下午6點半於本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辦中心第二次電影放映及座談會,本次題材著重於海洋之永續經營與發展,期待藉此增加臺大學生對海洋漁業之認識與重視。

        本次活動由PLES主任葉俊榮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研究員擔任與談人。魚類多樣性為邵廣昭教授研究專長之一,對於全球漁業問題與海洋生態保育有深刻的認識。這部「魚線的盡頭」為邵教授多次與國外廠商接洽之成果,電影所放映之版本為邵教授剪輯之60分鐘版本。

        中心主任葉教授在引言中談到,台灣為漁業大國,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此一議題不但於國際上受到相當的注目,對於臺灣也有極重要的意義。

邵廣昭教授於電影放映後先就影片內容做一回顧,其指出片中的科學家皆為國際上享有盛名者,所提出之數據與資料都值得重視。全球對於海洋資源的過度補撈,很可能造成在2048年時,海洋生態系統中只剩下泥沙與小蟲子,這樣的生態系統過於簡單脆弱而無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改變。甚至,無待於氣候變遷使海平面上升而使人類因無居住空間而面臨危機,海洋生態的崩壞將先威脅人類的生存。

針對應如何解決海洋危機一事,邵廣昭教授指出,漁業固為「再生性資源」,然而亦應取之有道,生態系具有一體性,魚群生態受破壞必然影響其他海洋中的生態系,不要使這個世代成為「人類可以享受野生新鮮魚類的最後世代」。保育區之設置為最直接之方法,然而設置後之經營管理為其是否具有成效之關鍵。養殖漁業曾一度被認為是可行方案但現在的養殖漁業只是將小魚換成大魚,而且轉換效率相當差,約十公斤的小魚才能產出一公斤的大魚。消費者可以藉由購買具有生態標章之海鮮為全球漁業之永續經營盡一份心,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在政府政策方面,漁民雖較可能為資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而有保障其生存之必要,然而錯誤的補貼政策將釋放出錯誤的市場訊息,反而不利於漁民正確評估成本與轉業之可能性。

葉教授亦提出幾點回應,他首先以「過漁」的問題,點出台灣在國際政治與現實面,臺灣將因「吃」的問題,而不可避免的面對來自國際要求降低漁獲能量(fishing capacity)的要求,背後有環境面與政策面的考量。影片開頭所提出「海洋的最大掠食者」所指非所設想的鯊魚或其他掠食性魚類而是「人類」,人類實在應該深深反思。最後,即是人類在面對所處環境的資源時,傾向擷取超出生存所需的這種「貪」,也許是人類在面對環境時最大的「結」。

在場的中心成員張文貞教授則鼓勵所有在場的法律系同學,如果被影片所感動,可以投身國際法、國際海洋法等非傳統法律界所重視之研究領域,以注入「綠色生態海洋觀」,這對於生態、環境、永續發展與人權保障,皆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