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2012.4.26氣候變遷時代決策量能提昇講座(八)紀要

 PLES於2012年4月26日舉行氣候變遷時代決策量能提昇講座(八)。本次講座由PLES主任葉俊榮教授主講,講題為「氣候變遷的『虛無因應』:民主趨力與國際壓力的匯流與分歧」,並邀請中正大學廖宗聖助理教授和PLES博士後研究員林春元博士共同與談。


葉俊榮教授首先指出政府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但相關政策與立法卻相形空洞,形成只有口惠沒有紮實內容的「虛無因應」現象。葉教授認為,環境立法有三項趨力:政治領導力、民主趨力、國際連動,這三個趨力在各國環境立法所展現的趨勢與強度並不相同。他過去的研究指出,台灣環境大量立法的出現與台灣民主化整體發展有相伴的效應。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的國際處境,對於國際環境議題相對陌生,除了犀牛角與虎骨事件外,國際連動在台灣環境立法歷程中是缺席的。無法成為國際環境公約的締約國的更根本問題在於,台灣連應該進行哪些重要調查評估都沒有認知,即便有相關國家報告,也缺乏國際的檢視,而這更是台灣虛無因應氣候變遷的主因。民主趨力在氣候變遷治理的相對弱勢與國際連動的重要性提升,更再次突顯氣候變遷的大尺度、大規模特性。最後葉教授總結認為,台灣的未來未必悲觀,透過NGO的全球連動以及參與全球司法網絡,都可能是突破的契機。


廖宗聖助理教授的與談先分享氣候變遷的「虛無因應」可能原因,包括經濟不景氣的現況使民眾與政府將經濟發展視為核心、國際壓力的欠缺、民眾無法直接立即地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等。其次則從佛洛依德的觀點談人類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的排序,並比較國際在不同時期對各種發展的重視程度。台灣在全球的脈絡中至少比其他國家晚了十年,仍處在較重視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階段,自然也影響了台灣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態度。


林春元博士則從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是否真的為虛無因應,再從民主是否無法驅動台灣對氣候變遷的積極回應進行與談。林博士肯認葉教授指出的虛無因應現象,並以台灣的氣候變遷政策被德國看守(German Watch)評比為第50名(評比對象為58國),作為台灣虛無因應的例證之一。在民主是否不足以形成積極的氣候變遷政策的議題上,其一方面指出台灣的現狀似乎如此,但也以美、澳為例得出否定的答案。面對這樣的歧異,林博士認為此正是為台灣指出一條可行的方向,藉由公民團體的力量,透過市場連結民主與國際壓力,將是未來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