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請政府用「極重要」等級面對氣候變遷: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提出政策建言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於2012年10月26日上午10:00假臺大法律學院(復興南路與辛亥路校門)霖澤館多媒體室,舉行「臺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發表會」,由羅清華副校長主持,基於臺大關懷社會的學術良心,就臺灣氣候變遷的因應提出政策建言。

       氣候變遷所形成的氣候異常已在全球各地造成損害,臺灣也不例外。政府雖已經逐漸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不過一直到目前為止,多半都還停留在災害防救與政策宣導的層次,不僅負責的組織事權不清,政策也缺少長遠的規劃和實際的措施,對於基礎資訊的調查亦不清楚。不論是防免災損或全面的產業調整,政府都應該高調積極,形成氣候變遷政策,但當前政府的施政現狀卻令人憂心。

       臺大作為臺灣學術機構的龍頭,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學術與社會責任。在這樣的認知下,臺大成立了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希望藉由這個中心的統合機制,提出政策建言,以推促政府的氣候變遷因應。臺大法律學院的葉俊榮教授、社會科學院的周桂田教授與林子倫助理教授,配合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分別從政策、風險調查與城市氣候治理的觀點,指出目前臺灣在氣候變遷因應的不足與建議。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郭鴻基主任、理學院的陳正平教授、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童慶斌教授,以及法律學院的張文貞副教授亦共同出席,表達臺大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懷與憂心,呼籲政府應有更整體、紮實的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

       在氣候變遷政策層面,葉俊榮教授指出,臺灣當前在組織、政策與立法三個面向的因應作為,政府所提出的項目看似多樣,但多淪於零碎片段,欠缺全面而深度的思考,無法形成有效健全的制度基礎,也因而無法感受政府的強烈用心與企圖。在組織方面,宜透過立法在行政院下設置跨部會的氣候變遷政策統合與協調機制,由專責的政務委員主導,幫助行政院長結合各部會首長統籌氣候變遷決策。在政策方面,政府應該全面從減量與調適規劃氣候變遷政策的藍圖與進程,而不是停留在一再重複的「節能減碳」的口號宣導。在立法方面,政府應該結合前述的政策藍圖,短期內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全面向框架性立法,並有計畫有決心地推動後續立法,藉以解決當前溫室氣體減量法懸宕在立法院的困境。
       國人對氣候變遷的理解與認知,更是政府應該掌握的。周桂田教授從氣候變遷風險感知、永續社會風險感知、風險溝通,以及風險治理與專家政治四個方面進行調查。周教授的調查指出,臺灣民眾確實已經將氣候變遷視為全球最重要的問題。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之間,民眾已逐漸認同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可以兼顧。在能源議題方面,高達八成的民眾願意付出代價支持再生能源,且多數的民眾不支持核能替代。整體而言,民眾對於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的意識正逐漸提高中。在風險溝通部分,調查顯示風險溝通缺乏,各種政府的風險溝通指標都偏低。在風險治理方面,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在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不足,且對政府的信任度偏低;民眾也普遍認為企業沒有負起該有的社會責任;雖然有近半數的民眾信任專家管理氣候變遷,但也認為有爭議時不該依賴專家。整體而言,氣候變遷的決策仍需要更加透明化、增加民間參與,並積極與民間合作。

       在五都成形及都市化的環境下,政府更應重視氣候變遷的城市氣候治理。林子倫助理教授從經濟面、制度面、知識面、政治面與文化面分析臺灣城市氣候治理的困境。林助理教授指出,在經濟面有自主財源缺乏、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在制度面則有中央與地方權限不明確、氣候變遷相關法案延宕、國際參與合作的限制、城市內部協調與跨域機制不足、NGO合作模式有限等問題;在知識層面,包括氣候變遷專業知識與地方性知識都有所欠缺;在政治層面,氣候變遷議題的優先性有待提昇,且需要長期規劃的氣候變遷政策如何突破短期選舉操作的影響更是重要課題;在文化層面,臺灣消費者的環境意識亦需要強化。林子倫助理教授建議,應從強化中央政府與城市氣候政策的連結、強化正式的水平溝通與協調平台、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增加各種利害關係行為人的參與、建立多層次的知識網絡等五大方面來因應目前城市氣候治理的困境。

下載新聞稿。

下載臺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發表會書面資料。

下載氣候變遷政策與法律通訊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