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2012.12.12「後京都時代的正式來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座談會」紀要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COP18)暨京都議定書第八次締約國大會(CMP8)於12月7日在卡達落幕。本中心延續COP15以來的座談會傳統,舉辦「後京都時代的正式來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座談會」,由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擔任主持人、本中心博士候選人辛年豐報告會議結果,並邀請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臺大政治系林子倫助理教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趙家緯先生及臺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張良伊先生與我們一起討論氣候變遷談判在COP 18的進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進度及其他可能的未來發展方向。
 
林子倫:後京都氣候談判的五大難題
       林子倫助理教授指出接下來的氣候變遷談判必須面對以下五大難題。第一,美國是否能領導全球氣候政策?相較於小布希,歐巴馬政府較積極參與談判,也企圖以聯合國的框架取代現有的架構。未來美國是否有能力領導全球積極減碳,值得注意。第二,工業化國家如何化解分歧的減量責任?即便在肩負減量義務的工業化國家中,對於減量的態度與程度也有相當高的歧見。以德英為首的歐盟國家原則上支持較嚴格的減量標準。歐盟在未來是否有機會繼續領導氣候變遷談判,也值得觀察。第三,開發中國家是否應承擔適當的減量行動?亞洲與中東等新興經濟體的排碳量越來越高,在全球減碳行動中的角色也更顯重要。為了釐清開發中國家的減碳責任,未來的氣候變遷談判勢必要重塑「歷史責任」的內涵。今年的卡達會議中,中國為了確保後續談判延用京都議定書的架構,而接受歐盟的2020年全球減量框架,附帶確保美國願意繼續參與談判,可說是本次會議的一大進展。難題四是技術與調適的龐大財務負擔。不論是減量或是調適計畫,都需要充足的經費支持。如何建立良好的財務機制支持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更是未來的重要課題。難題五則是如何建立符合公平正義的氣候制度框架?例如,該如何設置公平的彈性機制?
 
施文真:財務機制逐漸成為氣候變遷談判的核心
       施文真教授指出,近年來,財務機制逐漸取代減量義務,成為氣候變遷的談判核心。今年的會議中,確認了綠色基金(Green Fund)為UNFCCC下的主要財務機制。接下來的問題包含:綠色基金與其他相關財務機制間的關係、基金來源、如何將MRV機制應用在確認基金的財務來源及基金動用程序等問題。另外,在彈性機制的部分,本次會議也討論了是否應該建立受影響利害關係人就清潔發展機制的相關決議的申訴或紛爭解決管道,不過目前尚無確切的結論。除了以多樣化的手段充實、改善目前以市場為導向的彈性機制,施教授認為也不妨借鏡目前較成功的歐洲經驗,創造新需求,以活絡碳市場。
 
趙家緯:莫再迷航於杜哈途徑中的臺灣氣候變遷政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趙家緯先生從民間團體的角度檢視COP 18的進展,強調國際趨勢應回饋至我國的氣候變遷政策中。趙理事認為當減量行動已不足以抑制增溫時,身為脆弱國家的臺灣,更應該注重能有效因應災害的調適策略。例如2010年的坎昆協議決議設置處理損失與損害的機制,我國民間團體也要求政府應建立類似的責任機制,並建立因應的財務機制,然而目前尚未看到有力的進展。另外,臺灣也應該討論如何在援外機制中納入氣候變遷的思考。
 
張良伊:鼓勵年輕世代積極參與氣候變遷談判
       甫當選聯合國認可之青年組織YOUNGO的代表窗口(Focal point)的臺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張良伊先生與我們分享年輕人透過自己募款參加相關會議的經驗。同時,張先生也鼓勵年輕世代將自己的專業與氣候變遷結合,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以形成更制度化的力量影響相關決策。
 
       會中綜合討論非常熱烈,與會者針對如何建立制度化的研究組織以支持民間團體參與氣候變遷討論;非聯合國會員的臺灣如何透過雙邊協定或是外援政策,實質的對氣候變遷議題作出貢獻;中國的氣候變遷政策如何影響全球談判等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