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2011年德班會議主要議題

COP17德班會議的主要議題

整理者:林春元

       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17次UNFCCC締約國大會(COP17)暨第7次議定書締約國大會(CMP7)(以下簡稱「德班會議」),一般預料有三個最重要且受到爭議的議題領域,分別是(1)後京都時期的國際合作、(2)調適政策與機制推展以及(3)完成前次坎昆會議任務。
 
一、後京都時期的國際合作
        德班會議必須面對的政治問題,是指國際社會如何合作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挑戰。主要是因為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即將於2012年屆至,德班會議承擔著延續氣候變遷國際因應的使命,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後京都的減量規範。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只要求附件一國家定量的強制減量義務模式被認為不足且不公平,但引入開發中國家強制義務的提議也受到強烈的抵抗。如何突破政治的衝突建立有效的減量規範將是德班會議最棘手的任務。減量規範的延續、破局或轉變,還都會促動京都議定書建立的彈性機制,包括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共同執行機制(JI)、排放權交易機制(ET),決定未來碳市場的存續與運作。
儘管未來合作的議題幾乎是每一屆締約國大會的核心,德班會議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方向。首先,合作的討論是以建立「規則為基礎」的系統為目標。其次,未來合作必須要符合「公平」和「負責」兩個原則。公平是指應建立在共同和區分責任原則與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礎上,負責是指使各國有辦法即時因應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二度內的目標。
 
二、調適的政策與機制進展
        坎昆會議的「坎昆調適架構」,讓向來低度發展的調適政策朝向機制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卻也留下許多未完成的議題。在德班會議之前,IPCC發表的「特別報告」首次確認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加上主辦國位於被認定為最脆弱於氣候變遷的非洲,一般期待德班會議會在調適和災害損失的因應上有更為實質的進展。主要的議題包括建立國家調適計畫(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的指導和方法論、調適委員會的組成與功能、運作方式以及與對先前那諾比計畫(Nairobi Work Program)和「損失和損害工作計畫」(Loss and Damage Work Program)的支援。其中坎昆發展的損失和損害工作計畫受到高度重視,但其具體內容、組織與實施方式有待德班會議進一步補充。
 
三、坎昆任務的延續
        在前述兩個議題之外,德班會議還必須接續坎昆會議未完成的任務,最受到注目的議題主要有三個:
1.      技術機制的完全運作
        技術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是坎昆會議決議建立來強化減量和調適工作所需要的技術發展和移轉,包括技術執行委員會(Technology Executive Committee)和氣候技術中心(Climate Technology Centre)。德班會議規劃使技術機制於2012年運作,討論的重點將放在機制由誰組成、如何組成以及運作方式等議題。
2.      綠色氣候基金治理機制和資金來源
       哥本哈根會議決定建立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主要用來協助開發中國家的各種政策、計畫和活動。由於先前公約下財務機制因為資金供應、管理組成和信託機制的設計引起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陣營間的爭執,坎昆會議建立了「過渡委員會」(Transitional Committee)來設計綠色氣候基金。目前的草案已經引起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反彈,預料也是德班會議爭論的焦點。
3.      MRV的指導原則的持續進展
        MRV是指衡量、報告和確認(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使得各國的減量努力與成效更能夠被確認、促成國家間相互的信任,並且還有學習的效果,瞭解各種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坎昆會議形成了部分的框架,其他細節的補充則是德班會議的討論重點之一。重點項目包括:兩年一次報告的指導、審查程序的指導、開發中國家進行MRV需要的額外協助、2013-2013第一期審查的方法、氣候財務的報告範本、國家適當減量行動計畫登記系統的運作步驟等,都是討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