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law

本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應邀至環境法律人協會2011年年會擔任專題演講人,講題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司法訴訟途徑」,探討各國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訴訟內涵與意義,提出在氣候變遷議題的司法全球化現象,並進一步指出法院功能在氣候變遷議題所產生的相應變化。環境法律人協會已將演講影片上載,欲瞭解者請前往下列網址觀看。

葉俊榮教授因應氣候變遷的司法訴訟途徑演講影片

週五, 14 六月 2024 00:54

中達論文獎學金獲獎人公告

PLES已於2011年6月5日進行中達論文獎學金口試,並決定講學金推薦人選與獎學金金額。一等獎者講學金為4500元人民幣,獲獎人為林春元與呂尚雲;二等獎獎學金為3000元人民幣,獲獎人為簡凱倫與盧一婷。PLES推薦人選經中達環境法學者計畫委員會審查後,於2011年9月28日核定PLES推薦人選與獎學金金額。恭喜各位獲獎人!

妳曾仔細觀看過臺灣西濱的海岸線嗎?妳瞭解西濱海岸的自然生態與濃漁村文化嗎?妳知道在開發的壓力下,生態與農漁村文化慢慢支離破碎嗎?妳知道過去這兩年間臺灣最重大的環評事件跟西濱海岸的關聯嗎?妳知道法律與法律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嗎?
PLES將在2011年10月12日晚上6點半於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環境電影放映會(三),播映「退潮」與「太平路上的相思寮」兩部影片。同時,PLES也邀請了長期致力於環境公益訴訟的詹順貴律師與林三加律師擔任與談人。歡迎各位一同前來關心臺灣西濱海岸的命運以及臺灣這兩年的環評發展。

欲參加者請前往以下網址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FQ4Q1VJekVna05feTdDaWRJeUNwMGc6MQ

本中心成員張文貞副教授受邀前往環境法律人協會進行演講,講題為「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時間為於2011年8月19日下午4時半至晚上8時,地點在本院霖澤館7樓1701室。
     欲參加者請於8月17日前至環境法律人協會網站報名。

週五, 14 六月 2024 00:54

中達論文獎學金口試時間公告

 中達論文獎學金申請已於6月15日下午5時截止收件,本年度共有4人申請,口試時間為6月20日下午3時30開始。各申請人的口試時間如下表所列,請於指定時間到達PLES(萬才館2305室)參加口試。

姓名
論文題目
口試時間
呂尚雲
國際人權機制對環境議題的回應與啟示
15:30-15:50
簡凱倫
論風險社會下的環評制度與法院—司法系統與社會脈絡的相互建構
15:50-16:10
林春元
政治與原則之間的氣候變遷法—從國際法到全球行政法
16:10-16:30
盧一婷
政府政策與保險的視角— 透視氣候變遷下天然災害的公私管制
16:30-16:50

Ø目的:為鼓勵兩岸環境法研究,臺達環境教育與基金會特設立中達環境法學者計畫,其中設有學位論文獎學金,邀請兩岸大學推薦環境法學位論文,提供獎學金。本院為受邀參與該計畫的學院,授權由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中心進行該獎學金的院內評選事宜。

 

Ø申請資格:本院研究生,以環境法為碩博士論文研究題目,且尚未取得學位者。 

Ø申請流程:請於6/15下午5點前,將申請書電子檔寄送至PLES信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PLES將於6/20下午舉辦口試後,決定推薦人選。

 

Ø獎勵方式:本院向中達環境法學者計畫推薦人選後,將由該計畫擇優選出二至五名獲獎者,每年度獲獎總金額以1,5000人民幣為上限。該基金會目前預定設立一等獎與二等獎,一等獎獎金為5,000人民幣,二等獎獎金為3,000人民幣。 

Ø獲獎義務:須於論文中註明該論文係由臺達環境教育與基金會中達環境法學者計畫資助。同時可獲邀參加該年度的中達環境法論壇,參與學術交流。

 

Ø申請書請上PLES網站(http://ples.law.ntu.edu.tw)下載,請以正體中文填寫,除最後一欄學院推薦意見外,均須填寫。

環境法律人協會(EJA)將於2011年5月21日於本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一屆年會暨會員大會。環境法律人協會是由關心環境的律師、法官、學者與法律系學生所組成的組織,希望能透過法律途徑,落實環境理念。
        本次年會邀請到PLES主任葉俊榮教授擔任主題演講人,葉教授的講題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司法訴訟途徑」,將討論各國目前針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司法訴訟,葉教授並將提出對此一現象的觀點!除了葉教授的專題演講外,EJA也邀請長期致力於環境訴訟的律師分享寶貴經驗!
        欲參加EJA年會者,請至該協會網站(http://www.eja.com.tw)報名!

中心成員葉俊榮教授、張文貞教授、施文真教授與許耀明教授,應邀前往上海參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國馬賽第三國際大學法國馬賽第三大學(Université Paul Cézanne Aix-Marseille III)法學院歐體法與國際法中心(Centre des etudes et des recherches internationales et communautaires, CERIC)與上海市WTO事務諮詢中心合辦之「Workshop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Law」。本中心成員發表之論文題目分別為:Emerging Climate Change Law and Changing Governance (葉俊榮);EIA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Some Introductory Notes(張文貞);Financial Mechanism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 Adaptation Measures(施文真);The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Catastrophic Risk, Transnational Regu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許耀明)。本次會議之成果預計出版成書,由法國馬賽第三大學歐體法與國際法中心主編,由比利時著名法學出版社Bruylant於2012年出版。
        本次會議相關資料可於此下載

PLES於2010年12月23日舉行了「從坎昆協議檢討我國氣候變遷政策」座談會,就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6次締約國會議的進行與結果,以及其對我國氣候變遷政策的啟示進行討論,包括坎昆協議的效力、坎昆協議的重要內容、REDD相關機制(減少伐林及森林退化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綠色氣候基金等關問題(請參考討論題綱)。以下為座談會參與者簡要的發言紀錄。

 

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作為國際因應氣候變遷中點的坎昆會議

        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在引言中特別指出,坎昆當然不是氣候變遷的「終點」
,但從其成果而言,或許可以視為一個「中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誕生於1992年,至今已將近20年,這期間成功地發展出公約/議定書的管制模式。然而這種模式隨著去年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與今年坎昆協議(Cancun Agreements)的出現,已有所嬗變,這是未來值得觀察的。不過在公約/議定書模式開始出現變化的同時,管制工具並沒有巨大的改變。

 

林子倫教授:重建信任,轉向務實

        林教授提到,在哥本哈根會議被認為失敗且不透明、不民主的壓力之下,這次會議原先充滿了不信任的氣氛。本次會議主席則試圖重建信任,強調透明性(transparency)與包容性(inclusiveness),從結果而言應該是成功的。例如在本次會議中開放NGO參與多場非正式會議,藉此降低會議的不透明性與密室政治性質。

    此外,與會各國在本次會議也擱置了減量爭議,開始尋求共識,討論與發展中國相關且務實的技術移轉、財務支援等問題,並且將REDD首次納進文件當中。其他會議重要進展還包括了同意在京都議定書下繼續談判,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無縫接軌、繼續強化及延續CDM、設立氣候基金等等。

 

施文真教授:設立氣候資金,REDD機制強調森林管理

        施教授分別針對氣候資金與REDD機制兩個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首先在資金方面,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12年之前提供總額為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fast start finance),以及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長期資金(long-term finance) ,以支援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方案。坎昆協議還設立了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並建立委員會處理基金的運作與管理事宜。另外就REDD而言,早期仍著重在減排目標,後期的REDD+則重視如何強化森林管理,以及森林做為碳吸收者的功能等面向上。

 
張文貞教授:以漸進、技術化與細節化為導向的氣候變遷談判

        張教授認為,本次坎昆會議擺脫過往以「政治力決定減排量」為軸心的談判及運作模式,轉為程序機制建立的管制模式,亦即建立一種漸進的(incremental)、技術化(technical)與細節化(detailized)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治理模式。例如公約內容建立了從屬的執行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並要求設置溝通程序與機制,即為細節性、技術性管理模式的展現,不同於過去的談判政治模式。

        另外,本次決議也特別強調人權與氣候變遷的關聯,例如氣候災害對於人權所造成的傷害,並在決議文中納入國際原住民權利公約之內涵,直接加以適用,這也是環境協議整合人權的展現。

結語:量能培養的必要

       葉教授最後於結語中指出,透過座談會與相關活動,才能培養許多量能,掌握問題,並解決問題。葉教授並以英國的Stern Report為例,說明何謂國家對於一個議題的思考與影響力,臺灣未來也應該朝此方向努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6次締約國大會已於坎昆舉行完畢,究竟本次會議對於未來氣候變遷談判的影響為何?對我國的氣候變遷政策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本中心將於12.23(四)下午2時於本院霖澤館七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氣候變遷時代決策量能提昇講座(三):從坎昆協議檢討我國氣候變遷政策。座談會由本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主持,邀請林子倫教授、張文貞教授與施文真教授與我們一同瞭解坎昆協議,並進一步探討其對我國氣候變遷政策的影響!

第 14 頁,共 4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