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w
「公害糾紛處理與環境損害責任之運作機制探討及法制研修推廣」計畫簡介
臺灣的公害糾紛自1990年代開始大量興起,早期由於欠缺有效的處理機制,公害糾紛經常以圍廠抗爭或泛政治化的方式處理,不但造成社會成本的浪費,也無法為後續的公害糾紛處理提供借鏡。我國雖師法日本於1992年制定公害糾紛處理法,但當環境議題涉及的利益越來越複雜對立、科技不確定性不斷升高、因果關係認定益發困難時,既有的法制漸漸顯得捉襟見肘。如何透過合理的程序及機制分配環境議題的責任和風險,成為國家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也因此環境基本法第33條更明確宣示中央政府應該建立環境糾紛處理制度以提供適當糾紛處理機制、緊急應變及損害賠償、補償等救濟制度。然而,臺灣既有的環境糾紛處理機制能否有效處理臺灣的環境責任問題?有無與近年的國際討論和發展趨勢脫軌?面對臺灣特殊的脈絡以及因應未來環境議題的需求,我們應該如何修正、建立未來的環境責任機制?
臺大法學基金會於2008年9月受環保署委託,由本中心主任葉俊榮教授擔任主持人,本中心成員張文貞副教授以及汪信君助理教授擔任協同主持人,進行為期一年四個月的研究。除就國內外法規、判決及相關學術發展進行研讀分析外,本計畫亦注重理論學術的對話以及跨領域的整合,如於2009年6月15日邀請國內責任保險之專家學者進行座談,討論我國保險業界及學界對環境保險可行性及相關條件。
近年來,多位國內學者均注意到環境責任議題的重要性,並積極研究公害糾紛機制的問題以及修正方向。葉俊榮教授對於我國公害糾紛事件結構和特質,以及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責任問題等多所著力,並著有「我國公害糾紛事件的性質與結構分析」、「北桃四鄉公害求償事件:從科學迷思與政治運作中建立法律得程序理性」、「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責任—臺灣的啟示」等文。此外,郭麗珍教授與陳慈陽教授於2006年及2007年分別受環保署委託進行「公害糾紛處理機制與策略之規劃—危害環境設施的損害責任探討分析(以歐盟為例)」以及「公害糾紛處理與環境責任機制之探討」研究計畫,而劉宗德教授於2007年亦受環保署委託進行「公害糾紛處理法研修探討」計畫,均借鏡比較法並且提出諸多修法建議,提供本計畫研析我國環境爭議問題以及建立未來環境責任機制的重要參考。
在這樣的基礎上,本計畫從我國公害糾紛事件的實證研究和比較法理論與實務的研析出發,期能制定符合我國脈絡及未來國際需求的環境責任制度。具體而言有三個主要目標:(1)釐清現行臺灣公害糾紛處理以及環境責任處理機制之運作情形;(2)研析近期國內外環境責任法的理論發展及立法趨勢,並注意比較法上環境保險和補償基金機制的設計及實際運作經驗;(3)檢討既有環境責任機制並建制更有效且完整之環境責任機制。
本研究發現,公害糾紛制度固有其時代背景,惟現已難以因應環境議題的複雜性、變動性及不確定性,需要建立更多元而全面的責任機制。目前思考的方向是除了將公害糾紛機制的功能併入法院機制,並調整環境侵權行為相關法律的實體和程序要件之外,並嘗試以環境保險和環境基金的機制事前地、合理地分配環境責任。此外,對於日益嚴重的跨境污染以及氣候變遷問題,未來環境責任法也必須提前思考因應之道。
諮詢委員
Alan Boyle教授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公法、海洋法以及國際環境法。
院外委員
詹長權教授於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公衛博士。現任本校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與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管理、風險評估、環境與健康等領域。
施文真副教授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國際環境法、發展學、環境法。
林子倫教授於美國德拉瓦大學取得都市事務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博士。現任本校政治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政策、能源與環境政策以及環境與民主理論等。
院內委員
中心主任 Director | |||
葉俊榮教授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及本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環境法、行政法等。2013年榮獲臺大講座教授榮譽。 |
|||
專任教師 Professors | |||
張文貞教授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及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國際人權法、行政法、環境法、法律與社會分析。 |
![]() 陳聰富教授於美國紐約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本校醫學系社會醫學科教授與學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及醫療法。 |
李建良教授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與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合聘之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憲法、行政法與環境法。 |
姜皇池教授於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取得國際法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與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海洋法與國際法。 |
簡資修教授於美國喬治城大學取得比較法學博士。現為本院與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合聘之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事財產法與法律經濟分析。 |
林仁光教授於美國杜克大學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銀行法和金融相關法律。 |
汪信君教授於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取得法學博士。現為本院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保險法、保險監理、金融市場監督。 |
中心助理
• 李昭華 / 陳胤佑
中心宗旨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引領台灣的環境政策與法律研究的核心,並進一步躋身為國際重要學術機構。除了致力於推動本土的環境政策與法律外,與國際接軌也是我們努力的課題之一。我們同時也希望能在未來能培養出引導、整合台灣環境永續發展的人才。
1. 建立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資訊平台
目前國內並無完整的環境法規資訊平台,各種環境法規資料散見於網路、期刊或書籍。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即為建立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資訊平台,內容不僅涵蓋國內法規與重要判決、重要國際條約、判決以及外國立法例、判決等。此外,我們也將定期於網站中發表國內外最新環境法規與判決的分析報告,並舉辦研討會、演講或座談。
2. 研議與推動環境立法
台灣有許多環境立法需要進一步的改革(例如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更有許多法案等待立法通過(例如再生能源法),我們除了透過計畫合作、協助政府機關或非政府組織研擬法案的方式推動立法外,也將針對特定的主題,以更積極、主動的方式參與立法活動,例如舉行座談或參與環境社會運動等。
3. 國際參與以及國際合作
由於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必須以特殊的管道參與國際環境會議,目前是以半官方組織代表我國。我們認為,這樣的方式固然解決了眼前的處境,可能擠壓真正非政府組織活動的空間。我們希望能以學術單位的名義代表台灣參與國際環境會議,並更進一步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研議,以我們的專業成為台灣與國際交流的窗口。
另外,我們也將與各國環境法研究中心進行策略聯盟、計畫合作或共開課程,廣開台灣的國際視野。
4. 環境法學教育與NGO結盟
人才的培育永遠是深化研究的重要根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培養法學研究人才,更盼望能訓練出將來於各部門領導環境政策的領袖,因此科際整合成為開課的首要考量。我們計畫與其他領域的學系共同開設專業環境課程與通識環境課程,同時從深度與廣度的面向推動環境法學教育。同時,我們也將策劃英語授課與跨校、跨國選課的課程,落實國際化。學術與實務的交流也是我們努力的願景之一,我們將與NGO、政府部門以及環境律師合作,一方面針對環境法議題舉辦講座、工作坊,邀請他們參與,另一方面則將是將實務界的經驗涵納入學術課程中,並提供學生們實地參與環境公民訴訟的機會。
中心歷史
環境永續的概念自1980年提出後,已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政策指標,國際間也有越來越多的公約與跨國合作是直接針對環境永續的理念來努力。這意味著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不再僅是科技問題,而必須從政策與發展面來著手。全球各國的法學院也正視此一趨勢,紛紛於法學院內設置專門的環境法研究中心,針對各國國內、區域性以及全球性的環境政策與法律進行研究。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基於國際趨勢與對臺灣的關心,在2009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正式成立「環境永續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中心成立茶會的參與者包括臺灣法律界及環保界的重要人士。聯合國大會於1972年決議將6月5日訂為世界環境日後,許多環保團體會在這天採取各種行動,促進環境議題的討論。而我們這群關心環境議題的法律人,則選擇以設立研究中心的積極行動,表達我們的關懷。2009年對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同時也是變動與創新的一年,我們在這一年的6月底從徐州路校區遷回校總區。在遷回校總區前舉行中心成立茶會,對於我們而言,更有著承先啟後的意義,我們也希望在遷回校總區後,能與其他系所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中心成員
中心主任 Director | |||
![]() 王泰升 臺大講座教授 |
|||
專任教師 Professors | |||
![]() 顏厥安 特聘教授 |
![]() 陳聰富 台大講座教授 |
![]() 張文貞 特聘教授 |
![]() 簡資修 教授 |
![]() 陳昭如 特聘教授 |
![]() 莊世同教授 |
![]() 陳韻如 副教授 |
June 2022 Vol. 17 No.1 2022
Disaster Politic, Law and Insurance in Climate Change Era: The Case of Taiwan
Chun-Yuan Lin (download)
As climate-related disasters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catastrophic, the capacity of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er challenges. Scholars have put efforts on reforming disaster law, yet the impact of politics on disaster management is understated. This article takes Taiwan as a case to study how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evolves with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asters, politics, and law.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onfucianism in the past authoritarian times had developed a paternalist disaster politics, which continuingly affects current operation of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ternalist politics, the state takes a primary role in disaster management without a sustainable financial mechanism, which renders citizens passive and indifferent. To better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o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climate insurance to better distribute disaster risk and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aiwan amid a changing climate.
Trusts and Choice of Law Rules in Taiwan
Ying-Khai Liew (download)
Taiwan has recognised trusts in its general law for 25 years now. However, it does not contain specific choice of law rules applicable to trusts. This is a regrettable state of affairs in our increasingly globalised world, where incidences of cross-border trust disputes will only be on the ris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ack of a dedicated set of choice of law rules relating to trusts causes much confusion and uncertainty, not only as to how Taiwanese courts would characterise a trust dispute and the inconsistent connecting factors that would apply,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the scope of the applicable choice of law rules (whichever they may be) and the special difficulties raised by a breach of trust claim. All these difficulties derogate from a proper recognition of the trust as a distinctive legal device and fail properly to protect the autonomy and legitimate expectations of the parties. These problems can, however, be easily surmounted by adopting the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Regulatory Options for Importation of Genome-Edited Foods in Taiwan
Pei-Kan Yang (download)
With rapid advancement in modern biotechnology, the agro-food industry has been engaged in producing foods derived from genome-editing technology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worldwide. Unlike thos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as safe, these “novel foods” bring regulatory challenges to the insurance of food safety and legal issues over consistency with existing framework of food safety governance. Despite the thriving cultivation of genome-edited crops worldwide, Taiwan’s Council of Agriculture (COA) adopted the policy that neither genetic modified nor edited crops are allowed to plant in the field. Therefore, the genome-edited food products in Taiwan, if any, will come most likely from abroad through importation, and the regulatory pressure will fall stressfully on Taiwan’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FDA) rather than the COA. Against such background,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possible legal challenges for importing genome-edited food products under current food laws, and explore policy op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egulation of genome-edited foods in Taiw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aiwan FDA could adopt a more cautious strategy toward imported genome-edited foods, in contrast to genome-edited crops as currently permitted for plantation in some countries. Moreover, a categorical case-by-case regulatory approach mixed with product-and-process based considerations can be adopted in tandem with early consul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balanced outcome in accommodating various policy objectives and multiple interests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newly advanced genome-editing technology.